上月,上海中心城区一居民楼底楼发生火灾。原因是,有居民违反规定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一楼楼道内,电动自行车蓄电池起火造成火灾,致4人不同程度烧伤。
楼道停车、飞线充电等现象是电动自行车社区管理的难点。记者近日采访本市多个街镇、社区后了解到,近年来本市已开展多轮宣传、巡查、整治,不少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但依然偶发的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事故,暴露出社区管理仍存在难题,急需各方重视并加以解决。
难题之一:有些小区车棚少,车棚和充电设施规划设计不合理。
中心城区,一个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小区,居民反映:近两年,居民楼下、社区外的马路旁陆续安装了充电桩,数量基本满足需求,但大多是露天车位,实用性不强。下雨天时,常有居民将电瓶车搬进楼内。
除了老旧小区,新商品房小区也有这个问题。有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因小区开发建造过程中未考虑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问题,导致车棚严重不足。近年来,小区通过使用维修基金的方式增设了三个户外车棚,这才缓解了400多辆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但车棚、车位数仍不够。
记者了解到,“车棚少、不好用”的问题有历史原因。一些小区在开发设计时对带充电功能的户外车棚考虑较少,往往只“点缀性”设置一个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电动自行车自重较重,使用者不少为中老年人,进出地库非常不便。
“楼道不停车、电池不入户,危险性我们都懂,政府部门已经做了许多宣传。但总要给我停车、充电的地方。所以,希望小区进一步合理规划,增加可充电车位。”有居民对记者说。
难题之二:新建户外车棚和充电设施遇到阻碍。
近年,本市城乡社区纷纷启动车棚建造、充电设施安装工作。有些取得很好效果,有些却在推进中遇到问题。
一是在现有条件下紧急“打补丁”式安装充电设施导致分布不合理。有社区干部反映,经过近期改造,社区充电桩在数量上基本满足需求,但集中分布于社区东南角的地下车库,居住在西北角的居民停放不便。
二是相关工作得不到居民支持。有中心城区社区干部告诉记者,部分业主对相关工作也持反对态度。“我们曾计划将一居民楼旁约3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改成车棚,却遭到楼内居民反对:电动自行车被路人碰到会鸣笛,噪音扰人;另外,怕停在家门口的电动自行车起火引发事故。”
三是为节约空间引进的“充电柜”使用率不高。记者注意到,部分老旧小区由于空间不足,以引进充电柜的形式增加了充电设施,但充电柜的实际使用率不高。工作日晚间,记者在充电柜小程序“驴充充+”上看到,许多充电柜插座处于空置。记者随机采访中心城区某小区电动车车主也发现,许多车主不知充电桩的位置。“充电柜操作较复杂,停放时要停好车后取出电池、放到机柜后扫码充电,使用时要再从机柜取出电池,放回电动车内。”有居民称。
四是安装喷淋装置等设施面临资金难题。一位镇城运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于车棚选址建造、充电设施安装工作,更难的是喷淋装置等设施安装。“一个点位上,一套喷淋装置就要数万元。一些大型社区动辄有千余辆电动自行车,要新建或改造数十个户外车棚,涉及的安装费用极高。”这笔费用缺乏明确的资金来源,实践中往往由街镇政府出资解决部分车棚的资金问题,其余需要社区自己解决。然而,要动用维修基金去安装喷淋设施又会面临部分居民反对,导致资金无法落实。
难题之三:“价费分离”后居民获得感不强,相关企业缺乏市场准入标准。
近来,本市开始尝试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实行“价费分离”,即将电费和服务费分开计算和标示。此举有利于提升收费透明度,但有居民抱怨,充电成本“上升”了。
实践中,不少社区采用引入第三方运营商“免费安装+溢价收费”的方式运营充电桩,运营商承担前期安装成本,通过后续溢价收费(如收取服务费)实现回本。记者了解到,对一定程度的溢价,居民表示理解,但有的居民对刻板的计费方式意见较大。比如,单次充电只能选择“1元充电4小时”或“2元充电8小时”,有的电瓶5小时就能充满,却要按照“2元充电8小时”标准计费。
有街道干部表示,目前市场上从事充电桩运营的企业缺少市场准入标准,导致良莠不齐。“相关企业主要有如下三类:设备自主研发商,具备独立开发运营能力;代理商,负责设备投放,和研发商按比例分成;单纯的渠道商,自行购置设备安装并收费。除第一类企业外,代理商、渠道商都很难完成产品迭代和系统升级,充电桩售后维保、定期巡检等存在脱节隐患。”
电动自行车社区“排雷”,仍有难题待解。记者调查中,也听到了来自社区基层干部、居民们的各方建议:
其一,持续重视电动自行车“排雷”工作,宣传引导需更有针对性。零星偶发的火灾事故暴露出不少居民对飞线充电等现象的危险性认识仍不足,还有的社区人员流动性强,每月都有新租客入住,新住户对于社区充电设施分布、安全管理要求缺乏了解。基层社区应持续张贴充电设施分布指示牌、安全管理警示海报等。在宣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更多居民意识到配合建造户外车棚、充电设施的重要性,避免居民因“邻避效应”对必要建设工作持反对意见。
其二,借助“多格合一”等机制,加强管理执法力度。社区居委、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如管理力量有限,遇到安全意识淡漠的居民,社区居委干部与城管、民警等部门可开展联合执法,增加管理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对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应设立一定门槛,根据产品特点、安全保障和后期运营维护等指标进行筛选,避免“病急乱投医”。
其三,进一步完善充电桩布局及管理措施,在“价费分离”基础上规范充电收费,让市民获得感更强。指导充电桩运营商使用多种计费方式,计费方式应更灵活,比如计费充满即停,做到余额可退,信息可查;比如接受包月付费,让成本敏感又用车频繁者更易接受。
启天配资-在线股票配资官网-投查查配资平台-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